2016年12月12日 星期一

I'm being hated

半年的住宿,半年的寂莫。
寂莫並不是因為自己一個,而是因為長年累月的承諾沒有兌現,也是因為有太多的遺憾使你深切地感覺到人的一生有很多的可能同時有更多的不可能;同時,寂莫是因爲無從探知付出了的心的位置,以及一些永遠缺席的答案。即便你主動投入熱鬧,即便有一群人圍繞著你,都不代表你就能不寂莫。
而敏感細膩的人永遠是寂莫的一員,如影隨形。

她從沒有發過文提及我們的旅行,也從沒有說過快樂和喜歡之類的話,更加沒有把旅行的照片展示出來或者還給我。


她討厭和我旅行,討厭關於我的一切。

我是被厭惡的。

2016年12月2日 星期五

為什麼

那時候我們很快樂,約定一起讀某科目,我們同時一起厭惡的科目,但我們還是會快樂,因為我們有彼此。可是,上課那天你悄悄地看見我,卻沒有坐在我身旁,我很驚訝,同時傷心。我無法為你找出躲避的理由。我只記得那時候你不停地說想走,很討厭這個科目,你還跟我說你前天特意找找看有沒有其他朋友也有上這課堂。若然有,我相信你當天定必不會跟我說上一句話。
一年多,你要再度讀這個科目,你很快樂,因為你有別的人和你在一起同時厭惡這科目。你真正地快樂,因為不是和我讀這個科目。

那麼,那天晚上,我們很快樂地約定一起讀這科目,是怎麼一回事?那麼,那天晚上,你的快樂是怎麼一回事?

我仍然會問為什麼,為什麼會有如此的改變,我做了甚麼令你有如此的異變?
為什麼他們都值得快樂,但我不能。
兩年前開始就背著這個為什麼生活到現在。

不過不知道答案一定是最好的。

2016年12月1日 星期四

“調停者” 人格 (INFP-A / INFP-T)

INFP是真正的理想主義者,甚至從最壞的人和事件中尋找好的線索,以及改善事情的方式。雖然可能看起來冷靜,內向甚至害羞,他們的內心火焰和熱情可以光芒四射。僅佔人口的4%,INFP常覺得不被理解,但當他們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時,之間的和諧會不斷產生出快樂和靈感。

作為外交家(NF)類型的一員,INFP被他們的原則,而非邏輯(分析家型),興奮(探險家型)或實用性(守護者型)所引導。當決定作何行動時,他們以榮譽,美好,道德和善良為準則,他們跟隨著意圖的純粹性,而非獎懲。 INFP類型的人以這樣的品質為榮,他們也的確應該這樣,但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這些內心裡的驅動力,這會讓他們感到孤獨。

凡是金子未必都發光,
流浪的人未必都迷茫,
老而彌堅者不會凋零,
深根不會為霜所觸及。
- J.R.R. 托爾金

我們知道自己是誰,但不知道自己能成為誰

在好的情況下,這些品質使得INFP能與他人深層地交流,自如地使用明喻和暗喻,理解和創造象徵符號來分享看法。這種直覺型的交流方式很適合創造型工作,不出意料,很多著名的INFP是詩人,作家和演員。對INFP來說,理解自身和周邊環境很有必要,他們在自己的作品中尋找這些意義。

INFP很有表達自己的天賦,擅長使用暗喻和虛構人物來表現自己的美麗和神秘。

INFP高超的語言能力不僅限於母語,像很多屬於外交家類型的人一樣,他們有學習第二(甚至第三!)語言的天賦。他們的善交流也與愛好和諧的願望完美結合,這在外交家(NF)中比較常見,並能幫助他們在找到目標後順利前行。

聽很多人說,對很少人講

與他們相對應的外向型不同,INFP的注意力只集中在很少的人身上,只因為一個原因-分散注意太耗費精力,甚至會因為世界上太多無能為力的壞事而感到沮喪。這可能會讓INFP的朋友感到難過。

如果不夠小心,INFP可能過於關注追求美好而忽視必要的日常瑣事。 INFP經常沉浸在深思中,比任何人格類型都更享受設想和哲學的思考。如不加抑制,INFP也許會減少與人接觸,縮回殼中,這可能需要朋友和伴侶非常努力才能把他們拉回現實世界。

幸運的是,彷彿春天的花朵,INFP的情感,創造力,利他和理想主義總會不時地報酬他們自己和所愛的人,不是通過邏輯和實用,而是一種時刻啟發著同情,善良和美好的世界觀。

2016年11月30日 星期三

Touch



“your hand
touching mine.
this is how
galaxies
collide.”

Sanober Khan

Haptic communication

“A psychologist Tiffany Field remind us that touch is the first sense to develop, and it functions even after seeing and hearing begin to fade. It remains a fundamental mode of communication throughout a baby’s first year an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throughout a person’s life. Margaret Atwood, a Canadian poet, said that touch comes before sight, before speech. It is the first language, and the last, and it always tells the truth. Jack Kornfield, an American author and Buddhist teacher, told us that the things that matter most in our lives are not fantastic or grand. They are the moments when we touch one another. Jane Harrington claim in her book that when you touch a body, you touch the whole person, the intellect, the spirit, and the emotions.”

因此,我曾經相信,只要主動觸碰你,就能重新展開溝通。可是,當我好不容易從人群中找到你時,我牽起你的手,你卻沒有回過頭來。你甩開了我的手,漸漸淹沒在人群中。

Vera Nazarian, the author of The Perpetual Calendar of Inspiration, said that sometimes, reaching out and taking someone's hand is the beginning of a journey. At other times, it is allowing another to take yours.

那時候我就應該要明白,我們的旅程早已完結。

“That’s what it feels like when you touch me. Like millions of tiny universes being born and then dying in the space between your finger and my skin. Sometimes I forget.”
― Iain Thomas, I Wrote This For You

2016年11月28日 星期一

Flower of life

Flower of life「生命之花」由Drunvalo Melchizedek創立,是一非常古老神聖有無限能量的圖騰,其完美比例象徵宇宙最原初的形狀與振動,代表宇宙的創造與生命的起源。我們的體內都藏有神聖的幾何。生命之花的圖案遍佈世界各地不同的宗教,卻有著相同的名字,在中世紀的藝術品中亦能見其蹤影。因此,它也是所有語言的源頭。

荷魯斯之眼 Eye of Horus又稱「松果體」或「第三隻眼」,想像意識或精神在漂浮,這意味著虛無。這也是生命之花的第一個圓。有強大保護象徵的「全視之眼」。這個符號能幫助啟動松果體,協助靈性意識的開展。

生命之花中的基本組成部分,被稱為生命種子。將這種子重覆7個循環,即可畫出一個完整的生命之花。7這個數子正是中外神話中創造世界所需時間的基數。

生命種子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利用柏拉圖立體代表世界的基本元素。而柏拉圖立體正正是由花命之花中演化出來。可見古代先賢古已了解到生命之心與宇宙法則的關係。通過球心的直線結果就形成各種柏拉圖立體結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正四面體(Tetrahedron) 正六面體(cube / hexahedron) 正八面體(octahedron) 正十二面體(dodecahedron)  正二十面體(icosahedron)柏拉圖立體,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它們是構成有機生命的基石。


柏拉圖立體與生命之花神聖立體代表元素
Metatron's Cube (常用來避邪)

將生命之花中間的部分連線起來,就可畫出生命之樹的簡化圖。生命之樹又稱卡巴拉生命榭,是猶太秘教與鍊金術的基本符號。卡巴拉神祕的生命之樹,解釋神的創造是如何表現。

生命之樹與生命之花




2016年11月16日 星期三

照片

旅行的照片大概這輩子都拿不回看不到了。

有時候我會想,如果我是某某就好了。但成為別人這件事,本身就不好過。

2014至2016年,照片成為一件殺人的武器,同時成為掏空水份的化學物。我也多麼想變成武器或化學物,那麼,我就可以⋯⋯可以理性地看你,你會比我感性。

2016年11月12日 星期六

寫作無法彌補什麼、昇華什麼

那天的說話、神情和合照,都像一把鋒利的刀,飛快地插在我的心上。裂口是有的,而且很深很深,深得不知道要流出甚麼來。然後我去了看一場電影,試圖為裂口找一個藉口或原因之類的東西。
我突然又想到羅蘭巴特談寫作的濫觴:「知道不是為另一人而寫,知道我將寫的東西永遠不會使我愛的人愛我,知道寫作無法彌補什麼、昇華什麼,就只是沒有你的地方…… 」

I hate that I love you


12/11/2016

好想為眼淚找一個落下的原因。
然而,這不簡單。
因為,我根本找不到合理的原因。
如同我們的出生,活著和死亡都是荒謬的。

2016年11月8日 星期二

回應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無聊的。而你在眾多無聊中唯獨從不回應我的。
我的內部因爲你而失去了秩序


我是你討厭、不願傾聽的聲音。

混亂得無法整理
無論變成甚麼形狀
你仍舊不回應我的
你的心已經嚮往別處了⋯⋯

2016年11月6日 星期日

絕望使我想盡快抽身而退,況且妳不曾對我挽留




我把自己所有的訊息都對你關閉,對你隱藏。

因為「愛」這個東西,不能被殺死,所以我只好把它永遠封印起來。

怎麼辦?每次重溫舊日照片,都滿懷思念啊。



2016年11月5日 星期六

Love of Siam

『只要你去愛,就還有希望,每當看到你的愛在我心中閃耀,我就看到我的命運』

有一個地方很美好,只需要一張車票就可以往返,車票人人都可以買,但是就不賣給我,裡面沒有任何我的座位。



2016年10月30日 星期日

紀登斯的親密關係


// 紀登斯認為現代社會的友誼與前現代的友誼關係不同,友誼不再牽涉到榮譽感或真誠,朋友一詞的反義詞不是「敵人」或「陌生人」,而是「點頭之交」、「同事」,即是說,對朋友不再是以性命相搏,而是要求對方的真實性(authenticity),在向對方敞開心胸時,希望對方也能以此回報。個人層次的信任之建立不再是對彼此無條件的奉獻,而是必須在彼此互動中去獲得,是一種自我敞開的相互過程(a mutual process of self-disclosure)。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才有可能獲得自我認同與本體安全感。這表明無條件的信任不再可能只是在真實的互動中去瞭解彼此,還要向對方敞開心胸,提供慰藉,才能贏得信任,對彼此產生安全感。

在親密關係中也是一樣,紀登斯發明一個詞叫「純粹關係」(pure relation- ships)來說明現代社會中親密關係的轉變。「純粹關係」被定義為:「一種為自身的目的而進入的社會關係,這可以從每個個人對彼此的持續關係中而發展出來,而這種關係也只能透過處於關係中的雙方兩造為彼此提供足夠的滿足感才能延續。」

純粹關係是現代性的產物,在關係中的雙方,在感情或情慾方面都是對等的,關係中的兩造持續且反思式的對雙方關係進行協商與妥協。純粹關係建立在每天反覆的妥協之中,而不受到任何規範或價值判斷的影響,這是現代社會中獨有的現象。如果雙方在這種關係中不再能得到任何的滿足(無論是感情的還是情慾的),極有可能雙方就會脫離這段關係,另覓新的伴侶。對純粹關係而言,承諾(commitment)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因為關係中的雙方是對等的,而且也沒有任何外部因素將雙方綁縛在這個關係之中,因此承諾就成為維繫雙方關係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另外,對彼此維持高度信任則是純粹關係能否穩定發展的關鍵。//



我終於明白了。因為承諾破滅,也就失去了信任。

Quote

“The highly sensitive [introverted] tend to be philosophical or spiritual in their orientation, rather than materialistic or hedonistic. They dislike small talk. They often describe themselves as creative or intuitive. They dream vividly, and can often recall their dreams the next day. They love music, nature, art, physical beauty. They feel exceptionally strong emotions--sometimes acute bouts of joy, but also sorrow, melancholy, and fear. Highly sensitive people also process information about their environments--both physical and emotional--unusually deeply. They tend to notice subtleties that others miss--another person's shift in mood, say, or a lightbulb burning a touch too brightly.” ~ Susan Cain